我院不育與性醫(yī)學科報道改良輸精管附睪管吻合術

發(fā)布人:黨委宣傳科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7-18

近日,我院不育與性醫(yī)學科張炎教授團隊,在國際上首先報道“T形鞘膜切口”成功應用于睪丸鞘膜廣泛粘連狀況下的輸精管附睪管吻合術(Vasoepididymostomy, VE),解決了因炎性粘連導致的術中操作困難問題,顯著提升了手術效率與成功率。該成果已被國際男科學權威期刊Investigative and Clinical Urology 正式發(fā)表,題為“A T-shaped incision of the tunica vaginalis to improve exposure during vasoepididymostomy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adhesions”,標志著我院在顯微男科技術領域的原創(chuàng)性探索,繼保留輸精管脈管的輸精管附睪管吻合術、顯微精曲縫扎術后,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并獲得國際學術認可。

?

傳統(tǒng)路徑面臨“暴露難”困境

梗阻性無精癥(Obstructive Azoospermia, OA)是導致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,其中附睪梗阻是發(fā)生率最高的部位,顯微輸精管附睪管吻合術是該病的首選治療方式之一,使得自然生育成為可能。然而,由于中國的附睪梗阻有接近50%是感染或炎癥導致,因此在部分OA患者中,鞘膜腔存在慢性炎癥粘連,傳統(tǒng)縱行鞘膜切口往往要經歷極為耗時的粘連松解過程,無法流暢快速顯露附睪和輸精管,限制了吻合操作的速速、精度;有研究顯示,術中的粘連分離越廣泛,術后的再次粘連就越嚴重,因此過度分離會影響吻合成功率。

?

術式創(chuàng)新:T形鞘膜切口國際首先報道

為解決這一臨床難題,張炎團隊結合臨床觀察,設計出“T形鞘膜切口”術式:一是直接在附睪與睪丸交界的間溝部位,縱行切開鞘膜,暴露附睪,進而以“T”型延伸顯露并游離輸精管,從而實現(xiàn)手術部位快速精準的顯露和操作。二是針對附睪部位因黏連水腫容易出血這個特點,采取“顯微縫扎”替代“顯微雙極電凝止血”,減少了組織熱損傷的風險。三是根據術中輸精管和附睪管的相對位置采用縱向和/或橫向雙針套疊技術。這一入路尤其適用于鞘膜粘連嚴重、解剖層次不清晰的VE患者,簡化了操作,具有較好推廣價值。

image-20250718170649-1

經典入路與“T”型入路

本研究共回顧性納入5例合并鞘膜粘連的OA患者,術后2個月隨訪顯示,4例(80%)成功復通并在精液中發(fā)現(xiàn)精子,1年內配偶自然妊娠者同為4例(80%),無術后感染或切口并發(fā)癥。與傳統(tǒng)術式對照患者比較,新術式在手術時間、復通率和妊娠率方面無顯著差異。

在中山大學和中山三院支持下,不育與性醫(yī)學科緊密圍繞“生育”與“性醫(yī)學”兩個主題,以提高療效為基準,以技術創(chuàng)新為抓手,在國際上陸續(xù)報道顯微男科手術改良3項、勃起功能障礙手術1項、早泄診療新技術及理念3項;在國內首先引入腹腔鏡輔助治療疝修補后梗阻性無精癥療法、成人多囊腎動力性梗阻性無精癥理念、圓房失敗診療理念,分別組建“無精癥MTD診療團隊”“勃起功能障礙外科治療MDT團隊”“圓房失敗MDT診療團隊”等,形成了以顯微取精、顯微吻合精道重建,顯微鏡、電切鏡、鏡囊鏡和腹腔鏡聯(lián)合精道探查為特色的無精癥診療體系;以性治療、陰莖假體植入為特色的勃起功能障礙閉環(huán)診療體系。作為國際性醫(yī)學會執(zhí)委單位,近年與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開展了廣泛學術合作,已聯(lián)合發(fā)表論著15篇;在國內積極開展技術培訓、進修生培養(yǎng)以及??坡?lián)盟拓展等,初步實現(xiàn)“國內一流、國際知名、??铺厣黠@”的學科目標。

原文鏈接: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40618208/